孩子活潑好動,跌倒、撞到或在玩耍時發生意外是難以避免的日常,牙齒受傷或掉落也是家長超緊張的情況之一,一旦受到撞擊,都可能對孩子的口腔健康帶來長遠的影響。因此,身為家長,學會第一時間的正確應對,對保護孩子的牙齒至關重要。
兒童常見的牙齒外傷類型
兒童的牙齒外傷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。首先是牙齒破裂或斷裂,可能只是輕微的牙齒裂痕,也可能深及象牙質甚至牙髓,導致敏感與疼痛。其次是牙齒鬆動或移位,常見於牙齒受到撞擊後未完全脫離齒槽骨,但角度或位置改變,影響咬合與牙齒穩定性。較嚴重的則是牙齒完全脫落,也就是整顆牙齒(尤其是恆牙)從牙槽中被撞出,這種情況必須爭分奪秒處理,才能提升牙齒存活的可能性。
處理乳牙與恆牙外傷的關鍵差異
在處理牙齒外傷時,首先要辨認孩子受傷的是乳牙還是恆牙。若是乳牙脫落,應儘快由牙醫評估是否需要拔除鬆動牙、避免感染或其他併發症。相對地,若是恆牙完全脫落,黃金處理時間為30分鐘內,在這段時間內若能妥善保存與處理脫落的牙齒,成功回植並存活的機會將大大提高。
發生牙齒外傷時的正確處理步驟
當孩子牙齒受到撞擊,第一步應是保持冷靜並安撫孩子情緒。受傷當下可能伴隨大量出血與哭泣,但家長若能穩定情緒,更能引導孩子配合處理。接著,可用冷開水或生理食鹽水輕輕清潔口腔與傷口,同時以乾淨紗布輕壓出血處進行止血。
若牙齒斷裂或掉落,應立即尋找牙齒碎片或整顆脫落的牙齒,且避免觸碰牙根,以免破壞牙根表面的細胞;若是恆牙且牙齒尚未污染,可嘗試直接輕柔地放回原來的位置(齒槽骨)。若無法自行回植,應立即將牙齒置入冷牛奶、生理食鹽水中,或讓孩子含在口腔內(唇頰與牙齒之間),以保持濕潤。但如果孩子年紀小、無法配合,則應以液體保存,絕對不可用紙巾包裹或讓牙齒乾燥暴露。無論牙齒是否成功回植,都應盡快前往牙科診所或急診部門,讓專業牙醫進行評估與後續處置。若能在30分鐘內處理恆牙脫落,牙齒的預後將大幅改善。帶往診所時,建議同時記錄事件發生時間、撞擊方式、是否昏迷或出血等資訊,協助醫師做出正確診斷。
外傷後的後續追蹤與照護
牙齒受傷的處理不僅止於當下,即便牙齒已固定或回植成功,後續的追蹤仍不可忽略。特別是恆牙外傷後,牙髓可能在幾週到幾個月後出現壞死或感染。因此,定期回診檢查牙髓活性與牙根發育狀況,是避免長期併發症的關鍵。此外,牙齒固定期間應遵守醫師指示,避免咬硬物,保持口腔清潔,並觀察是否有變色、持續疼痛或牙齦紅腫等現象。
兒童牙齒外傷雖然來得突然,但只要家長能冷靜應對,並掌握正確的急救觀念與處理步驟,便能大幅減少後遺症與後續治療的複雜性。孩子的牙齒是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資產,家長的警覺與行動力,是守護這份健康的第一道防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