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吸手指、咬唇、咬衣角、咬指甲或咬鉛筆等習慣非常常見。這些行為通常源自嬰幼兒的吸吮本能,具有安撫與自我調節的功能,特別容易出現在孩子感到無聊、焦慮、疲倦或準備入睡的時候。對三至四歲以下的孩子而言,這些屬於正常發展現象,多數會隨著年齡漸長而自然戒除。然而,若這些口腔習慣在五歲以上仍持續,特別是進入學齡階段後仍頻繁發生,甚至影響到咬合、發音或口腔功能時,就應視為不良口腔習慣,需積極介入與矯正。
不良習慣對牙齒與發育的影響
長期的口腔習慣會對牙齒排列與顎骨發育造成明顯影響,吸手指可能導致上顎前牙外凸,形成暴牙現象,並造成上下前牙無法密合,即「開咬」。咬唇習慣則容易造成下顎向前突出,進一步引發地包天(反咬合)。這些咬合異常除了影響美觀,也會干擾咀嚼、吞嚥與說話功能。咬鉛筆、咬指甲等習慣則可能讓牙齒受力不均、產生磨損、牙齦發炎或牙齒鬆動,增加日後牙周問題的風險。長期下來,也可能造成口腔肌肉協調失衡,影響發音與口腔動作發展,甚至演變為構音障礙。
什麼時候該介入?矯正時機與方式
若孩子進入學齡期仍無法自行戒除這些習慣,並開始出現牙齒排列不整、咬合不正或構音異常等狀況時,儘早就醫由兒童牙科或齒顎矯正專科進行評估。治療方式可視孩子的年齡與狀況選擇,包含行為改變訓練、肌功能訓練或配戴簡單矯正裝置,如舌側擋板、上顎擴張器、開咬阻斷器等,幫助口腔肌肉恢復正常功能。此外,部分孩子可能需結合語言治療師的協助,進行發音訓練與口腔動作協調練習,以全面改善咀嚼與發音功能。早期介入是關鍵,因為兒童時期的口腔結構仍具高度可塑性,越早矯正,治療效果越好,所需時間與費用也相對較低。
在幫助孩子戒除不良口腔習慣的過程中,家長的陪伴與態度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。切勿用責罵或強硬方式制止孩子,否則可能增加其焦慮感,反而加強依賴行為。建議家長觀察這些行為的出現時機與情境,例如是否與入睡、焦慮或特定情緒有關,並嘗試以替代行為協助孩子轉移注意力,例如使用安撫玩具、聽音樂或進行深呼吸等放鬆活動。同時也可運用正向鼓勵與獎勵制度,像是「連續幾天不吸手指就給一個貼紙」,透過具體回饋增加孩子的動機。當家長與專業人員合作,並以尊重、耐心的態度陪伴孩子,通常都能成功戒除這些習慣,幫助孩子建立更健康的口腔發展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