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牙周病可以植牙嗎?補骨讓你的牙周更穩固

牙周病是成年人常見的牙齒脫落原因,許多患者在面臨牙齒鬆動或拔除後,會考慮以人工植牙來重建功能與美觀。然而,若本身患有牙周病,是否還能進行植牙?又是否需要補骨?其實,牙周病並非植牙的「絕對禁忌」,只要配合治療與術前評估,透過補骨等輔助方式,仍有機會成功植牙並重拾口腔健康。

牙周病如何影響植牙?

牙周病是牙齒周圍支持組織(牙齦、齒槽骨)遭到細菌感染與破壞的慢性疾病。隨著疾病惡化,牙齒會出現動搖、牙齦萎縮甚至牙齒脫落。當患者牙齒因牙周病而喪失時,想要透過植牙進行重建,最關鍵的前提是:牙周病需先穩定控制。若未處理好牙周狀況就貿然植牙,可能導致植體周圍出現類似牙周病的問題,稱為「植體周圍炎」,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植體失敗。因此,治療牙周病、建立良好的口腔環境,是植牙成功的第一步。

為什麼牙周病患者常需要補骨?

牙周病會導致齒槽骨吸收流失,使原本支持牙齒的骨頭高度與厚度不足。當牙齒被拔除後,骨質會繼續自然性吸收,進一步造成植牙困難。這時,「補骨手術」就成為一項關鍵輔助治療。補骨是透過補充骨粉或骨塊材料,重建齒槽骨結構,使未來植體能穩固植入。對於牙周病患者而言,補骨除了有助於提供足夠的植牙基礎,也有助於穩定牙周結構、提升整體預後狀況,若是在上顎後牙區骨質不足,還可能需要進行「上顎竇提升術」,將骨頭高度增加,為植體創造空間。

植牙前必須先做好哪些準備?

1. 牙周病治療與控制:深層洗牙、牙根整平、定期追蹤等。
2. 影像評估骨量 :透過全口 X 光或 3D 電腦斷層掃描(CBCT),檢視骨頭高度與厚度是否足夠,並規劃補骨或上顎竇提升的需求。
3. 建立良好口腔衛生習慣:患者需學會正確刷牙、使用牙線或牙間刷,並養成定期洗牙的習慣,避免未來植體周圍發炎。

補骨後的植牙療程與照護

補骨手術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,術後約 4~6 個月需等待骨整合完成,再行植牙。部分狀況下,醫師可同時補骨與植牙,縮短療程時間。植牙成功後,對於牙周病曾經歷過的患者,更需要嚴格執行日常照護與定期回診,避免植體周圍發炎。

  • 每天徹底清潔植體周圍
  • 定期洗牙與專業清潔
  • 定期 X 光追蹤骨質穩定狀況

穩定牙周 + 補骨 = 邁向成功植牙的關鍵

對於患有牙周病的民眾,雖然進行人工植牙的挑戰較多,但並非不可能。透過妥善的牙周治療與補骨重建,再加上醫師的完整療程規劃與患者的自我照護,仍可成功重建失去的牙齒與生活品質,一口健康穩固的牙齒,值得我們全力守護與重建。

FACEBOOK

近期文章

彙整
返回頂端